新闻中心

动力电池模组线模块化“亮剑”

发布时间:2023-05-12  /  浏览次数:1,223 次

受动力与储能市场产能扩张带动,锂电模组及PACK设备需求快速增长,市场竞争也日渐升温。

 

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(GGII)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锂电池模组及PACK设备市场规模达135亿元,同比增长69%。后续市场空间仍会只增不减,预计2025年将达到225亿元。

 

围绕年逾百亿的市场规模增量,上市公司及后段智能装备企业对于模组及PACK设备市场的竞逐也愈演愈烈。

 

需要指出的是,动力领域基于CTP等系统结构的创新,驱动模组线工艺持续变革,叠加动力电池大规模生产需求,要求模组及PACK线生产效率、稳定性进一步提升。而储能市场对于模组形状需求变化多样,也更加考验模组及PACK装备的柔性化设计能力。

 

此前,由于模组及PACK设备较电芯产线装备技术门槛相对较低,参与竞争者众多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。随着动力及储能对于模组及PACK设备的要求愈发严苛,行业也在呼唤更具技术实力与规模体量的企业进入,带动模组及PACK设备段技术升级,促进行业优胜劣汰。

 

模组线步入

智能化、模块化、柔性化时代

 

毫无疑问,随着动力、储能电池进入全球化竞争新周期,模组线向自动化、智能化、标准化、模块化、柔性化迭代升级的改革之路随即铺开。

 

从需求侧变化来看:一是动力、储能电池已经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扩产潮,动辄几十GWh甚至上百GWh的产能规划,对于模组线自动化、智能化、高节拍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 

二是为提升电池性能,动力电池结构创新层出不穷,由此驱动模组线工艺变革,电池企业对于在产线设计之初,设定标准化、模块化赋予越来越高的权重,以此缩短设计周期,提高交付能力。

 

三是储能电池专用产线呼声高涨,储能市场对于模组的形状需求变化多样,对于模组线的柔性化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 

反应到供给侧,则意味着能够持续满足动力及储能企业多样化、多维度技术升级需求的装备企业,愈能伴随其进入TWh黄金周期,共享时代发展红利。

 

文章摘抄自高工锂电